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果断做出独立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邓稼先、钱学森等一大批归国精英与国内科技骨干,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奔赴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第一线,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的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一、“两弹一星”精神的丰富内涵
“两弹一星”是指导弹、核弹、人造卫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新中国科技工作者白手起家、自主创新的辉煌成果,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民族的荣耀和骄傲。“两弹一星”伟大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二十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者坚强的精神支柱。他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把个人志向与民族复兴紧紧联系起来,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伟大奋斗中,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写就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史诗。
1961年4月,王淦昌接受研制核武器任务后,以身许国、隐姓埋名,放弃自己得心应手的物理学基础研究工作,从事核弹研制的全新事业。多年后,回想当年“愿以身许国”的初心,他说:我认为国家的强盛才是我真正的追求,那正是我报效国家的时候。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时,于敏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可以欣慰了。邓稼先长期甘当无名英雄,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奋斗28年。1986年,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生命。在生命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临终前,他所关心的仍然是如何发展我国的尖端武器,并语重心长地说:“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正是有了这样一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科学巨匠,我国的国防科学事业才能快步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并走出一条独特的中国科学研究道路。他们建立的功勋永载史册,他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不断激励后人接续奋斗。
(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斗争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两弹一星”事业取得成功的立足基点。“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者,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愤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能力。
1956年春,中央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的战略决策。以钱学森为代表,包括任新民、屠守锷等在内的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很快集中到导弹研究院,数以万计的朝鲜归国志愿军、大学毕业生、工人和技术人员,也陆续来到一片戈壁大沙漠上安营扎寨。经过两年多的苦战,原来空荡荡的大戈壁上,矗立起星罗棋布的建筑,飞机场、发射阵地、技术区、发电厂、铁路、公路、医院、礼堂、通讯设施,以及大片的部队生活区,导弹试验基地奇迹般地建起来了。1958年冬,青海金银滩的核武器研制基地开始建设;1959年春,马兰核试验基地开始建设。通过几次重大试验,以较短时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总指挥张爱萍将军精辟指出,原子弹不是武器,它是一种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创新精神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两弹一星”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全国有关地区、部门、科研机构、院校和广大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求真务实,大胆创新,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使中国科研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他们用自己的业绩,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创造史书写下了新的光彩夺目的篇章。
原子弹研制中的“九次计算”“草原大会战”,氢弹原理突破中的“群众大讨论”“上海百日攻坚战”,小型化研究中的“五朵金花”“多种外源”方案等等,都充分显示了群策群力、集体攻关的威力。为了确保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成功,1967年下半年,孙家栋临危受命,负责卫星的总体设计,带领十几个青年人开启探索太空奥秘的创业之路。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实践证明,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辉煌和光荣,属于每一位在这条战线上的无名英雄,属于全体中国人民,属于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
二、“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价值
进入新时代,回望历史,立足现实,“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两弹一星”元勋们的业绩彪炳史册,“两弹一星”精神具有凝心聚力、催人奋进的时代价值。
(一)“两弹一星”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在航天事业的继承发展
“两弹一星”精神继承并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体现了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等中华民族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航天事业艰难起步和探索前进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伟大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彰显与发扬。
(二)“两弹一星”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两弹一星”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一脉相承,鼓舞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迎难而上,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迈步新征程,奋进新时代,更应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艰苦奋斗、迎难而上,坚定不移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两弹一星”精神是推进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创新创造日新月异。中国要走向伟大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占领世界科技研发的制高点。“两弹一星”精神本质上是一种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伟大科学精神。立足新时代,应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独立自主、开拓创新,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四)“两弹一星”精神是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
“两弹一星”工程尽管时局艰难,一大批科学家坚定理想信念,克服设备简陋、苏联专家撤回、资源匮乏等一系列困难,独立自主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付的艰巨任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同样要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共产党人更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有助于共产党人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三、“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弘扬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作为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璀璨一员的“两弹一星”精神,已凝结为一种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品格,成为激励我国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精神动力。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困难、风险和挑战,我们要主动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大力传承弘扬爱国奉献精神,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同国家的前途和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大力传承弘扬自立自强精神,知难而进、主动担当,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传承弘扬协同创新精神,团结协作、攻坚克难,接力攀登科技高峰,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一)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要加强学习
我们要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加强理论武装,强化思想引领,学出信仰和立场,学出自信和能力,学出初心和使命,增强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始终做到“两个维护”,更加自觉地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二)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要强化实践
“两弹一星”精神作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了我们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要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在实践中长见识、练本领,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弘扬科学家精神,在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躬身实践中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三)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要勇于担当
我们要强化政治担当,团结协作奋进,勇于攻坚克难,发扬斗争精神,履职尽责、真抓实干,做到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特别是要坚持底线思维,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不断增强工作的敏锐性和前瞻性,主动谋划,积极推动,矢志不移,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四)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要奋斗不止
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守正创新,不断修炼提高,增强看家本领,无畏强敌、无惧风险、敢打头阵,打破思维定势,积极探索工作新路径,创造性开展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争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五)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要廉洁自律
我们要学习传承老一辈国防科研工作者的高尚情操与爱国情怀、纪律意识与修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党员干部的纪律修养,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做实同级同类警示教育,深化纪律规矩教育,警醒领导干部自重自省,弘扬优良家风家训,从严从实加强对年轻干部教育管理监督。
(六)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要全面从严治党
我们要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神圣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一体推进“三不”、实现“三促”,不断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作者系省纪委监委驻四川旅游学院纪检监察组组长、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研究员)